融合动力
王民- 制造系统智能监控与诊断/机械振动控制和分析专家- 融合动力网

王 民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08/07-2009/06,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机械系,访问学者
TEL:010-6739 1624
E-mail:wangm@bjut.edu.cn
主要从事制造系统智能监控与诊断、机械振动控制和分析方法、切削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数控机床动态性能测试与分析的研究工作
先后负责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子课题(1项)等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次
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电火花加工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设备诊断分会,理事
中国机床标准化委员会,功能部件分会,理事
电加工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委

时变切削系统稳定性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

提出了基于切削系统时变动态特性和耦合特性的切削稳定性在线控制方法,并最早开展了基于电流变材料等智能材料的切削颤振控制机构和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 & Manufacture》和《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如下:

时变切削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从主动在线控制切削系统动态特性的角度,提出了连续变刚度法、半主动变刚度法、非线性摩擦阻尼器变刚度半主动控制法和耦合动力切削系统在线变刚度/变阻尼控制方法。
耦合动力切削系统稳定性控制:
基于工件刀具动态特性耦合对切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建立了耦合切削系统稳定性控制模型,提出采用能够反映工件刀具耦合特性的三维稳定性图来表征切削稳定性,并实现切削参数的优化控制。
基于智能材料和时变切削系统稳定性控制理论的在线控制机构研制:
利用电流变材料设计了附加颤振控制智能机构:智能型镗杆、电流变液双电极复合结构颤振抑制装置;利用压电陶瓷材料设计了用于颤振控制的柔度可控部件和动态特性可控的铣削工作台。
电流变材料研究:
研制成功了新型电流变材料,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应力达3kPa以上;击穿电压达到9kV/mm以上;同时,提出了电流变材料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非线性电控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数控机床智能化网络化运行状态监控和动态特性综合测试评价方法

主要针对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的关键部件、整机动态特性的测试评价,及机床运行状态的在线网络化监测诊断技术,开展相关的机理分析、监测诊断分析方法,及其网络化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二院699厂关键航天零件制造加工、北京第一机床厂“D工厂”精密车间网络监控和山东博特精工高速抗振滚珠丝杠副设计开发中等得到成功应用,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和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成果和贡献如下:

金属加工过程异常状态多传感器综合判别方法:
利用力和温度传感器实现镗削加工切屑断裂的监测,利用力、加速度传感器实现对切屑断裂和颤振预兆的监测,利用声发射和功率传感器实现砂轮钝化监测。
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将专家知识、人工神经元网络和模糊识别技术相结合,来进行切削加工工况的判断,提高了故障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状态监测和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融合:
提出将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和基于传感信号的状态监测技术结合,以提高加工过程监控的可诊断性和准确性。
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监控的网络化运行模式及其网络系统研究:
系统研究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网络化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构建了跨平台、高效的面向对象的网络监控服务系统。
数控机床动态特性测试评价和提升技术:
与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建立机床动态性能测试评价规范。并研发了用于机床动态特性提升的非线性调谐质量阻尼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和双级调谐质量阻尼器,及相关优化设计方法。

建立了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快速测评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方法

为解决国产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差的难题,建立彰显机床高速精密特征的滚动功能部件的摩擦磨损和精度失效模型,并采用加速退化实验方法快速测评机床精度寿命。主要成果和贡献如下:

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接触磨损分布模型:
提出基于非赫兹接触理论建立滚动功能部件中滚动体和滚道接触分析模型,采用微凸体弹塑模型和三维分形模型构建三维滚道磨损分布模型,揭示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磨损和精度退化机理,建立数控机床精度退化分析模型。
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加速退化试验物理模型和加速退化试验方法:
提出采用加速退化试验方法,建立数控机床精度加速退化试验装置和测评规范,实现了数控机床精度寿命的快速预测。

建立了数字化印刷设备网络化智能化监控管理平台及其示范应用

为解决数字化印刷车间印刷品小批量、多品种、非重复等特点,在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与北人集团公司合作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对于我国印刷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提高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主要成果和贡献如下:

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设计开发: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条以国产印刷设备为对象,集印前、印刷、印后设备和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于一体的数字化印刷工艺流程生产线。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兼容国际标准的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软件,实现了印刷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生产过程工艺信息和控制信息的集成。
印刷设备工艺参数智能预置技术:
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等智能算法,开发了数字化印刷机油墨智能预置技术,和数字化折页机折页模式智能预置技术,减少了印刷设备准备时间,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废品率和印刷成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014,精密滚珠丝杠副非赫兹接触磨损分布模型与精度加速退化试验研究,2016/01-2019/12
智能制造专项子课题,2015ZNZX415-010-05,机床制造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架构基本要求研究,2015/06-2018/1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12ZX04010021-001-004,数控机床性能、精度保持性技术研究,2012/01-2015/12
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项目,61402100103,振动与噪声控制的新方法应用技术,2018/1-2019/12




不到底限非好汉